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方侨
“生活质量”一直是肿瘤患者及家属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大家对“癌症并发症”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一种特殊的疲惫感——癌因性疲乏,渐渐引起了广泛讨论。然而,对疲乏的研究一直是少数,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
癌因性疲乏常被认为是癌症及其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伴随症状,而应对手段却往往只是由医生告诉患者如何忍受疲乏。及时发现特异的致疲乏原因是相当困难的,一旦发现则应立即行相应的治疗。
什么是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又名肿瘤相关性疲乏。与常见的疲乏无力的不适感不同,癌因性疲乏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且无法通过休息而得到缓解。
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将癌因性疲乏定义为一种痛苦的、持续的、主观的,有关躯体、情感或认知方面的疲乏感或疲惫感,与近期的活动量不符,与癌症或癌症的治疗有关,并且严重妨碍患者的日常生活。
从这个描述中不难看出,癌因性疲乏主要侧重的是患者的主观感受,与疼痛类似,临床医师必须高度依赖于患者的主观描述。所以,在临床上,癌因性疲乏一般是通过患者的自我报告进行系统评估,如简明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Piper疲乏调查量表等。
图1 Piper疲乏调查量表
癌因性疲乏临床可表现为虚弱、冷漠、沮丧、懒散、精力不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同时还伴随疼痛、焦虑、抑郁、睡眠差等相关症状。与日常生活的普通疲乏不同,癌因性疲乏主要有以下 6 个特征:
①由肿瘤本身、肿瘤的诊断或治疗引起;
②是全身性的感受,具有躯体、情感和认知 3 个维度;
③客观上有体力与精力降低的表现;
④引起不悦甚至厌恶情绪,并导致痛苦的经历;
⑤起病快,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休息或者睡眠缓解;
⑥因疲乏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癌因性疲乏常常由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并持续贯穿于肿瘤的诊断到治疗全过程。其影响因素除了可能的年龄、性别和家庭收入外,主要分为五个方面:肿瘤性因素,抗肿瘤治疗相关性因素(手术、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生物治疗等),肿瘤并发症或合并症相关因素(贫血、甲状腺功能紊乱、感染、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等),慢性合并症状因素 (慢性疼痛、睡眠紊乱及低免疫力等)和社会心理因素(应对方式、焦虑和沮丧等)。
肿瘤性因素
肿瘤细胞能够释放细胞因子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从而引起癌因性疲乏。其中,不同肿瘤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有一定差异,肺癌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达70~100%,而结直肠癌的癌因性疲乏发生率则仅为33%。
图2 不同类型癌症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
抗肿瘤治疗的影响
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都可能会导致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尤其是放化疗,由于其持续的时间较长,并常伴随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便秘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癌因性疲乏。研究显示,对于接受放疗和化疗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分别达到了90.0%和80.0%。
手术作为癌症患者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疲乏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麻醉方式及手术类型有关。有研究表明,86.6%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存在轻-中度疲乏,而术后中重度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达到了100.0%。
图3 不同类型癌症不同治疗方案后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
肿瘤的并发症影响
癌因性疲乏很少作为孤立症状单独发生,通常是和其他的症状和体征一起以综合征的方式出现。癌症治疗的合并症,如:贫血、感染、疼痛、肾功能不全、心衰、肝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均可引起癌因性疲乏。
社会心理因素
在肿瘤患者的整个病程中,最不该忽视,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患者的负面情绪。无论是处于治疗期还是康复期,患者的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疏导,由此导致的恐惧、抑郁、沮丧、焦虑、睡眠障碍、悲伤、痛苦等都可能加重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程度。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针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通常基于患者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及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整体评估。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可治疗因素,改善癌因性疲乏。
图 4 癌因性疲乏的临床评估
由于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所以真正被证明对癌因性疲乏有效的药物少之又少,非药物治疗成为了癌因性疲乏治疗的重要手段。一般是对肿瘤患者进行营养干预,通过营养管理、睡眠管理、健康教育等方式,缓解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症状,尤其是体育锻炼和心理干预是最重要的改善癌因性疲乏的方式。
运动疗法是目前唯一的 1 级证据的有效干预措施,但针对不同病程的运动方案和安全性尚不确定。因此,非药物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的方式,可明显降低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改善焦虑程度,提高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图5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方法
目前西医治疗癌因性疲乏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而中医药在治疗和改善癌因性疲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疗效。
对于癌因性疲乏,国内注重临床研究,治疗上强调“审因论治”和“辨证论治”;国外重视基础研究与方法学研究,提倡运动等非药物干预。近年来补充替代医学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国内提高了对机制与方法学研究的重视,拓展了中医特色疗法在癌因性疲乏中的应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成为了癌因性疲乏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虽然癌因性疲乏在临床上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对于癌因性疲乏的治疗,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数据相对较少,证据级别不高,且部分临床试验数据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争议,导致疗效有限。
癌因性疲乏作为一个包含躯体功能、情感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等多维度的临床症状,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并不明确。所以,除了加强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实现中西医综合治疗外,更应加强医护及患者对癌因性疲乏的重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癌因性疲乏给患者治疗及预后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剑军,钱建新.中国癌症相关性疲乏临床实践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国癌症杂志,2021,31(09):852-872.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1.09.012. [2] 谭善月,刘凌翔.肿瘤相关疲乏的诊疗[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18,5(03):236-239.DOI:10.16689/j.cnki.cn11-9349/r.2018.03.003. [3] 高宠,杨国旺,张佳慧,陈信义,徐咏梅.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癌因性疲乏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22,41(05):585-588.DOI:10.16025/j.1674-1307.2022.05.032. [4] 任莉莉,韩知忖.癌因性疲乏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医杂志,2021,56(01):74-75.DOI:10.13633/j.cnki.zjtcm.2021.01.046. [5] 彭平,陈元.癌症相关性疲乏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04):293-298.DOI:10.13267/j.cnki.syzlzz.2022.050. [6] 谷珊珊,许云,王晶惠.国内外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热点演化与整合展望—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图谱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22,49(05):418-426. [7] 陈克能,张力健.癌因性疲乏[J].中国肿瘤临床,1999(09):66-69.
|